閱讀筆記 – Dog Knows: Learning how to learn from dogs(上)

隨著學習的歷程轉變,從過去著急替狗做決定、總想介入與插手,慢慢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在旁觀察。在一旁觀察時才會發現,狗兒真實的能力,以不凌駕與任何事物之上,更願與世界共處的平和,持續的交流與學習著。

「狗兒是我們的老師」這本書以各種面向傳遞著這個資訊。

作者 Sindhoor Pangal 也與絕大部份的我們一樣,從害怕擔憂狗兒受傷、幫狗兒管理規劃好一切,到一場意外的發生。也因為這場意外,而接觸了更多的知識與專家,跟著狗兒一起成長。除此之外,Sindhoor Pangal 開始投入研究,花了 4 年研究和觀察印度的遊蕩犬們 (free-roaming dogs),並結合與自己狗兒的生活、狗行為學和觀察浪犬的體悟完成這本書。

Dog Knows: Learning how to learn from dogs。

異食癖與尋求專注的行為

“ No organism needs to be told what is food and what is not. However, pet dogs seem to be the exception to this rule. (世界上沒有任何生物需要被告知什麼是食物,什麼不是,除了寵物狗例外)”

我們很少看到大自然的其他生物吃到不該吃的食物,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行是內建的認知,甚至在路上的浪犬在垃圾堆裡尋找食物時也能很好的從塑膠、紙類挑出可以吃的食物。然而我們卻常認為家犬不具有這個能力,或者這個能力需要很罕見或需要「訓練」,而家犬誤食不該吃的東西時有所聞,更強化了這個認知。但也許,我們在定義這是「問題行為」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當同為狗兒的浪犬有這些內建認知,但家犬卻「沒有」,那麼是哪邊可能出現問題了呢?是否狗兒有某些需求不被滿足呢?

“Unfortunately, when dogs come to live with us, neither do we recognize these behaviors for what they represent, nor do we know how to convey to their dog that they need to find more appropriate ways of expressing needs. (不幸的是,當狗兒進入人類家庭後,我們常無發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含義,並且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傳達給狗兒他們需要用其他方式表達需求)”

 

撲跳、含咬、吠叫,無論是浪犬或家犬的幼犬都會透過這些行為來尋求關注。但這些行為在浪犬成長過程中會逐漸消失,而在家犬卻很大比例的持續著。浪犬成犬會在幼犬出現這些行為時滿足幼犬的需求,並在成長階段中滿足需求的同時教導狗兒更合適的表達方式。然而,家犬出現同等行為時卻時常不被看見,甚至被教導要「忽略」這些消弭這些行為。而這便會導致狗兒需要用更強烈的方式讓我們注意到牠們,且狗兒強烈的情感需求甚至有時願意屈就於負面的關注之下。

狗兒是需要與我們建立關係的,這種渴望甚至會讓有些狗兒願意做出奇怪、不符合天性的行為已滿足這種需求。撲跳、含咬等尋求關注的行為 attention-seeking behavior,或者更好的說法是 connection-seeking behavior,其實只是在表達想與我們一同建立關係的渴望。如同我們也會希望得到家人朋友的關懷與互動一般,這是關係裡的必要元素,然而我們卻常常因生活過於忙碌而忽略。我們願意花時間、花大錢到寵物店裡購買各式各樣的玩具或用品,卻忘了也許狗兒需要的是花一點時間,我們不需要花一毛錢,對狗兒卻是無價的一段專心陪伴時光。

也因為我們的生活時常是緊湊忙碌,在高壓之下的,於不知不覺中狗兒也容易複製在如此的生活步調之下,而形成了一段緊張的關係。當我們疲於穿梭在高壓的生活中,我們會更難傾聽,同樣的緊湊的生活容易使狗兒變得高敏感、容易警戒,而降低了溝通與學習的可能性,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回到異食癖,排除因為營養不良或其他生理因素外,狗兒出現異食癖是否可能與我們有關?

是否有可能是因為缺乏關注,導致狗兒出現這些行為

或者我們過於緊湊的生活使狗兒缺乏探索機會而我們又太快介入使狗兒使用吞食的方式?

又或者,狗兒就是做出了不好的決定。就如同我們在巨大的壓力和生活逼迫下很難好好思考,容易做出糟糕的、壞的決定一般,承受高壓生活而更加敏感的狗兒是否也很難做出好的決定?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意義

”Behavior do not exist in isolation 行為不會憑空而來”

每個行為都需要付出一點時間、一點能量,而這些對於每個生命都是彌足珍貴的。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做出某個行為,狗兒亦然。但當我們開始定義這些行為,將某些行為貼上問題的標籤時,我們便很容易忽略了行為背後想傳遞的訊息。我們可能會透過訓練、管理甚至處罰的方式來制止這些行為,而在極端的時刻,狗兒可能因為無法表達而進入「關機模式」。而更可惜的是,當狗兒進入關機模式時,卻常被定義為「服從」。

關機模式的服從可能我們也都曾體會過。幼年時期我們可能會做出某些行為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會透過一些行為希望能與父母溝通。然而,若父母選擇忽視、或嚴加管教,更加限縮我們原有的自由,而不斷處罰這些行為時,我們便會感到失望、放棄,而出現關機模式的服從。

當進入關機模式的服從,我們便同時失去了一部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渴望與探索,我們放棄與外界溝通的可能行。而這是我們希望狗兒的嗎?

“That’s why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abel we use 因此我們更加需要注意我們貼上的標籤”

*本網站受到著作權法、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包括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未經 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授權,嚴禁複製、轉載、修改、重製、散佈或商業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 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網站上的文章,所有刊載文章均可提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您可以轉載到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 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之許可)。任何轉載使用,皆需加上「資料來源: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https://www.dogtorstray.com/」,並註明原文上的任何署名或版權資料

回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