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病啊?」這句話大家應該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都會聽到。通常是某個人做出了不如我們預期中,符合社會規範的舉動或言語時,會講出來的話,而緊接著這句話的便是「有病就要治」。
雖然講這些話背後的含義不一定是責罵,貶抑,偶爾可能也是揶揄嘲諷朋友的聊天,然而這某部分也代表了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 – 那些不符合主流常態的,就是「有病」。而只要「有病」就需要「治療」,需要根除那些不一樣的行為。同樣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狗狗們的行為也進而被帶入這個視角中。
首先,什麼是社會規範,什麼是正常?
社會規範在社會學中是這麼解釋:為在同一群空間生活的人們共同認可和遵守,進而形成一種非法律明文規定的行為標準。此行為標準包含了道德意味,是被一般人認為是「對的」,是以「應當」並加以遵守的標準。
然而,社會規範是會不停改變的,且甚至隨著科技發展與研究進步而改變的速度更快。過去
況且不論社會規範是否改變,在不同成長背景、文化、國家都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如在國外打招呼會跟你擁抱,而在有個陌生人突然上來擁抱打招呼,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個人「有病快逃」吧,但在國外這是一個正常不過的打招呼方式。
在這脈絡底下,我們要如何定義一個行為是「不對、不正常」的呢?
Medical Model 醫療模式下的視角
這種認為不符合社會常規便是「有病需治」的觀點可以被稱作為醫療模式。在醫療模式下的視角,不符合我們認為是社會常規的,會被定義為「異常」、「功能不足的」、「疾病」,而這些造成了一個個體在社會上適應不良。在醫療模式下,我們看見一個個體的「問題」而非「需求」。我們可能會不斷地想去找出問題點,並且解決它。而因為標籤了這些個體有問題,而降低對於個體的標準,認為他們無法獨立、無法好好掌控自己,而在生活中相對應的失去了許多選擇的權力。
以狗兒為例,當我們用醫療模式的視角去看一隻對於車子、人、聲音比較敏感的狗時,我們很容易將牠的行為疾病化,認為這隻狗是異常的。我們可能會定義這隻狗有焦慮症,進一步地認為狗兒無法面對許許多多的事物,需要我們小心地幫牠規劃生活中的一切,而在無形之中剝奪了狗兒生活中的選擇權。我們可能一不小心便持續使用了焦慮症的標籤定義狗兒,認為狗兒的能力就到這了,不可能更好,不再對狗兒有期待。我們可能會不斷努力想辦法「治療」狗兒,希望把這這些敏膽或行為根治。
然而,狗兒真的生病了嗎?又或者狗兒真的只能這樣了嗎?
Social Model 社會模式下的視角
社會模式底下的視角則更著重於一個個體可以達到的事情,任何生理上的缺陷或性格都是個體的特質。而那些被視為「異常」、「不足的」是社會給予的阻礙,而我們可以協助的便是透過這個視角去理解個體可能遇到的阻礙,並協助將這些阻礙一起突破。
同樣對車子、人、聲音比較敏感的狗兒,當我們用社會模式的視角去看牠時,敏感就是這隻狗的特質。而我們能夠協助跟著狗兒一起,去慢慢認識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人、新的事物、看各式各樣的風景,一起長出勇氣,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換一個角度時,我們會發現
當我們使用醫療模式時,我們往往會專注於狗兒的不足,而容易在狗兒行為上貼標籤,產生偏見,定義不足,反而降低了學習的可能性和降低狗兒的自主性與選擇權。而當我們用社會模式的視角看狗兒時,能看見更多狗兒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合適的資源與賦予選擇。
“It’s not the difference that’s the problem, it’s the way the difference is treated.” – Jonathan Mooney
(最大的問題不是不一樣,問題是我們怎麼看待不一樣)
也許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視正常為好的,視不一樣為異常的、壞的。我們將不一樣標籤化,並告訴大家這是個問題,有病要治。
而當我們不在注視這些不足、不一樣,認為這是狗兒的特質時,我們才有可能發現狗兒的濳能。狗兒有敏感的特質,可能也因此很會看其他狗兒的肢體語言,更能好好社交。狗兒有敏感的特質,可能在舒適的環境時能夠快學習與接收我們的指令,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管道。狗兒有敏感的特質,可能更能共享我們的情緒,陪在我們身邊,成為彼此最好的依靠。
而我們,則可以協助狗兒,運用這些特質,一起打破社會的阻礙,創造更好的視角。
本文作者 – Judy Kuo
*本網站受到著作權法、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包括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未經 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授權,嚴禁複製、轉載、修改、重製、散佈或商業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 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網站上的文章,所有刊載文章均可提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您可以轉載到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 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之許可)。任何轉載使用,皆需加上「資料來源:浪犬博士狗兒家庭教育 https://www.dogtorstray.com/」,並註明原文上的任何署名或版權資料。